改革开放的奶业从还原奶开始

2017-11-13 15:02 荷斯坦奶农俱乐部网 访问量:614 [ 字号: ]
经过1978年至1984年的改革开放实践,社会经济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局面。首先,改革越过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试验阶段,改革的政策已经被实践证明符合中国国情、并且得到全国人民拥护。其次,国家在改革探索中逐渐地制定和完善了改革开放的后续政策,将改革开放事业稳步向前推进。第三,1984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不仅是理论认识上的质的飞跃,而且也是指导第二阶段改革实践的政策指南。
经济特区&奶类援助项目
197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为“经济特区”,作为吸收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济管理放的视窗。1984年4月,中国又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这14个港口城市。1985年2月,中国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列为“经济开放区”。
在推进中国奶业改革开放过程中,奶业系统通过开展国际合作,借助外资、外援和引进先进技术,提升了中国奶业的整体素质,改善了城乡鲜奶供应状况。国外的资金、资源、技术、人才进人奶业系统,开通了奶业现代化建设的国际通道,第二次以全方位开放的姿态,引领中国奶业与国际先进科技接轨,使世界奶业的先进文明成果能够为开放的社会主义中国利用。最早向中国提供的奶业援助项目有世界粮食计划署(WFP)以及欧洲联盟(EU,简称欧盟,前身为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奶类援助项目”等。
 
欧盟无偿援助中国4.5万吨奶粉
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开放国际合作的项目是从世界粮食计划署的奶类发展项目开始的,当时简称“2647”项目。该项目一期实施后,效果显著,接着中国政府又向粮食署申请二期项目,因粮食署当时能够运用的援助资源有限,因而将项目申请转给当时的欧洲经济共同体,由欧洲经济共同体继续奶类项目,并在原来的一期援助内容的基础上增加受援城市,增加援助内容,扩大援助项目。
世界粮食计划署的第一期奶类发展项目实际上属于“乳品无偿援助项目”。具体援助内容是,世界粮食计划署分年度向中国的六大城市提供45000吨脱脂奶粉和13330吨无水黄油,折合总价值为6473.3万美元。按照项目执行计划的约定,受援城市及分配比例分别为北京市38%,上海市19%,天津市13%,武汉、南京、西安市各10%。被分配到各个受援城市的乳制品就地加工成再制奶,然后再与当地所产鲜奶按不超过1:3的比例进行混合后,供应市场。销售这些混合奶所获得的收入全部用于发展奶畜以及原奶的收集、分发、加工和技术服务体系的建设。计划着援助物资销售收入为人民币25239.4万元,中方的项目配套资金为人民币50618卫万元,共计75857.6万元,作为发展六大城市奶业的投资。
该项目是中国最早接受国际组织和机构的奶类援助项目。为确保项目按计划实施,经国务院同意,由农业部执行该项目,并在农业部畜牧局内设六大城市奶类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整个项目的组织、管理和监测工作。此外,由有关部门和项门城市代表组成的项目协调小组,审议项目计划并对项目执行中的问题进行协调和监督。各市人民政府均建立了奶类项目领导小组,由二名市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的负责人组成,下设奶类项目办公室,具体负资本市奶类项目的管理和实施。项目的审计由国家审计署承担。
欧共体援助中国20个城市共9698万美元
该项目是世界粮食计划署援助的“2647”项目的延续和扩大。1984年7月,在“2647”项目顺利启动运转的基础上,农牧渔业部再次向世界粮食计划署递交了把项目区扩大到20个城市的第二期援助申请,后因世界粮食计划署能够动用的援助资源有限,遂将中国的申请转给当时的欧共体。于是,中国政府于1986年10月正式向欧共体提出“中国20个城市奶类发展项目”的申请。期间,双方经过多轮洽淡、评估和实地考察,至1987年11月达成初步协议,1988年3月1日,中国政府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在布鲁塞尔签署了《EEC援助中国20城市奶类发展项目协议书》,并开始执行。
欧共体从世界粮食计划署接手奶类援助项目后,继续此前的乳品无偿援助内容,提供45000吨脱脂奶粉及15 000吨无水黄油,另赠无水黄油1700吨用于北京、上海等城市加工再制奶,总值7 500万欧洲货币单位(ECU),约折合9149万美元。此外,还提供450万ECU(约折合549万美元)的财政技术援助,用于聘请外国专家进行技术服务,资助中方人员出国培训,赠送乳品化验仪器等。以上两项总计7 950万欧洲货币单位,折合9 698万美元。
 
1977年第1台无菌灌装机进入中国
改革开放后,中国乳品企业在扩大规模的同时,高度重视自身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把技术改造作为企业发展的关键,许多加工企业相继引进了国外的设备技术,缩小了同国外乳品企业的差距。如日处理鲜奶100~200吨的奶粉生产设备,包括细粉回收、颗粒复聚和二次干燥;日处理鲜奶40~60吨的甜炼乳生产设备,巴氏杀菌奶、超高温灭菌奶、酸奶、冰激凌、奶片、奶油等各个品种的技术设备。
早在1977年,广州牛奶公司即开始引进超高温瞬时处理(UHT)灭菌机纸塑铝箔盒无菌灌装机,到1987年陆续引进多台,开创了中国乳品加工业引进先进设备的先河。20世纪80年代初,深圳光明畜牧场从瑞典利乐公司引进了UHT生产线。1982年,北京从丹麦引进一套日产154吨酸奶设备,使酸奶生产实现自动化、机械化。1983年,广东省深圳光明华侨畜牧场从瑞典引进2台鱼骨式挤奶机。1985年,北京市牛奶公司从法国引进软包装牛奶灌装机,继而用软包装灌装代替瓶装生产线。1985年,建华冠乳品公司的7条生产线,均是全套引进荷兰、德国等国的先进设备,微机自控生产,日处理牛奶150吨北京西郊乳品厂奶粉车间喷粉塔改造,添置2台麦乳精烤箱北京市牛奶公司与延庆畜牧水产局联营八达岭乳品厂,与房山县畜牧局联营北京燕山乳品厂后,于1987年从芬兰引进一条依达姆半硬质干酪生产线,日产干酪500千克。1985年,中国引进了冰激凌雪糕生产线51条。
从1986年起,农业部按照农牧业商品基地规划,每年安排1500万元“改贷拨”专项资金,用于北京、天津、上海、长沙、大连、厦门、昆明、哈尔滨、西安等地奶牛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良种繁育中心建设,同时还在北京的奶牛场进行了计算机管理和机械化挤奶的示范。
挤奶机是奶业机械中使用最普遍,也是最为基础的奶业机械,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奶业的发展水平。从挤奶机进出口的贸易情况来看,中国的挤奶机出口的整体规模仍然远低于美国和欧盟等工业发达国家,而且始终处于净进口的状态,贸易差额有扩大的趋势。而挤奶机产业国际竞争力最强的是德国,达到中国出口额的10倍左右。美国的净出口总量也比较大,但呈下降趋势。新西兰、荷兰、法国的挤奶机产业优势势也比较明显,而且有不断增长的趋势。
实施奶类项目的效果
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实行接受国际机构发展奶业的无偿援助以及开展国际合作的政策。20世纪的最后10年间,中国相继执行了“欧洲经济共同体(EEC)援助中国24个城市和地区的过渡期奶类发展项目”以及“欧洲联盟(EU)援助中国3省、自治区的水牛开发项目”等等。
中国第二次开放并接受国际机构发展奶业的无偿援助,超额完成了预定的目标,取得圆满成功,赢得了国际信誉和赞赏。项目实施后,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奶业发展。如世界粮食计划署的“2647”项目期间,受援的北京等六大城市的奶牛存栏数增长了104.2%。执行欧共体奶类发展项目期间,六大城市的奶牛存栏数达到23.5万头,比1987年增长了40.4%;牛奶、羊奶总产量达到50.8万吨,比1987年增长65.5%。20个城市均完成或超额完成了项目规划目标。
受援城市用项目资金新建34个和改扩建42个乳品厂,新建和扩建19个饲料厂。由于得到援助项目在资金、技术上的支持,乳品厂采用了当时国内外先进设备和工艺,牛奶质量得到改进,乳品种类增加。20个城市的总加工能力达到日处理(双班)鲜奶5017吨,比1987年增长33.8%,日处理鲜奶3 633吨,比1987年增长358%。新建了一批奶牛技术服务站、培训中心和监测中心,逐步完善市、县、乡三级技术服务网络,负责奶牛的配种、防疫和饲料分发,为奶农提供技术咨询服务。
 
 

Powered by OSPod-CMS 企业建站产品 3.2.6
CMS excute cost is 1491 msec ,template set is 荷斯坦, template is cattle_culture_detail